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灵宝面花:民俗花开香飘千年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8-04-02 09:52:43    

采访人物

白玉霞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倪宝诚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翟富珍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解说:一块面团,一双巧手,几经揉捏,几笔勾画,上锅蒸熟后,面团变成了花卉、动物等花式各异的花馍。这种花馍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又叫面花。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人物象征着人类,花草象征着自然。人,热爱大自然,来源于大自然,又回到大自然,这对我们是一种启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密码。

 

解说:面花,又称面塑艺术。它是关中地区汉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瑰宝,在灵宝农村流传至今有千年之余。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从我记事起我的曾祖母、祖母,还有母亲,因为曾祖母捏的比较好,祖母捏的比较好,然后就是,这几代人传承,源远流长吧,大概就是100多年,是我记事(起了解的)就有100多年,追溯到以前,可能有更长的时间,因为这个东西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代一代向下传下来的。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面塑这个从传统的角度来讲,这可能由来已久了,因为这个面食啊,在咱这一带,就是豫秦晋这一带主要是以面食为主的,然后,作为面塑也可能就是说在在咱这个地区就是面食的一个产物。

 

解说:灵宝面花早期叫“窝窝花”,是当地人们用来祭祀的祭品,后来被沿用为儿女婚嫁、小孩百天、老人祝寿的礼品,俗称“糕花”。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花馍这东西,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敬神,还有过年过节吧,咱民间有好多的节日,像春节、元宵节,还有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八月十五,还有腊月二十三,这一年民间这么多节气呐,都有不同的捏花馍的形状。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或者挂在丰收的田地上,标志着今年又逢神了。回家要用面,做点糕点献给神,献给天(神),献给地神来悼念他们,纪念怀念感恩他们的恩德,大恩大德,没有天没有地就没有我们农民,这就是这个含义。而源头都是中原的夏周时代一种祭祀仪式的产品,所以叫面花,后来发展成高花,平花,团花,都是一种象征阴阳的关系。

 

解说: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灵宝面花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咱们传统的东西就是白面,就是一般选上等白面,就是比较白一点,比较筋道一点的那个白面,原料就是白面、大枣、核桃、鸡蛋,像上边可以扎鸡蛋或者核桃,里边都垫的是大枣,就这外边露的是枣。就我一个人做,大概就是四天到五天时间,因为农村嫁女儿的时候那个糕要大,蒸出来以后就像垫的那个东西那么大,上面插四十多五十朵花,那个最少是五天时间才能蒸制,小的就是三到四天吧。

 

解说:在灵宝,逢年过节,用来祭神的面花由当地有名的巧媳妇亲手制作,捏出的“窝窝花”,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堪称一绝。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不管是结婚也罢,不管是过寿也罢,或者是小孩过满月,这是必备的一个祝福的礼品。所以说每个村,还是说农村那个巧巧,谁家就是说有事情过了,然后就把本村四五个五六个的所谓的巧巧组织起来,然后搁一块就各显身手吧,搁一块就捏这个面花。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狮子滚绣球啦,老虎闹八宝啦,太子坐莲,还有十二生肖,这都是(我)姑奶那个时候,(比如)传统那个二龙戏珠,就是传统的一些捏法。到后来吧,我也经常出去参加花馍展览,所以说我后来就随着时代发展,我也捏一些与时俱进的东西。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咱们是农民,农民就有农民的艺术叫做民间艺术,而在国外来看,就是现代的民间艺术,他们就非常喜欢。

 

解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灵宝面花也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面塑艺人越来越少。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到我这一代,我觉得反正有点局限吧,捏那个品种有点少,因为年纪大的人现在都捏不动了,会捏的人都七八十岁了。目前学的人比较少,来跟我学的都是年龄大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都不学,有点面临失传这种状况吧。

 

采访: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可以把一些就是基本上一些手工艺的作品吧,都能给它上到平台上去,然后给它能形成一种文化产业,给它带来一种效益。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承人 白玉霞:应该向年轻人、学校、幼儿园这一块(推广),让年轻人也接触一下这个手艺,把这个技艺让他有个认知,然后应该走向市场。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张懿扬 雷鹏辉 杨宇超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