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灵宝木偶戏:刻木牵丝显神奇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8-03-23 09:57:12    

采访人物

李学武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倪宝诚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翟富珍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苏娟草 灵宝市木偶艺术团演员

田花亮 灵宝市木偶艺术团演员



解说:一张台子,两三个木偶,八九个人,一招一式、一弹一唱间,演绎神话的奇幻奥妙、历史的波澜壮阔、世间的纷繁常情,这就是木偶戏的魅力。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所以说民间有个说法,演员、表演者是疯子,观众是傻子,反正他搁那儿瞎吆喝,下边是真落泪,真给他鼓掌。 

 

解说:今年73岁的李学武,是灵宝木偶戏非遗省级传承人,谈起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老人的脸上写满自豪。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从1995年到现在了,说以后啊,要演,你像群众大戏叫不起,他只能叫我这种小戏,小戏人少,开支少。你像他们大本戏都没见过几个,很稀奇的,演出以后都是很受群众的好评。你看我没断过锦标旗,在顶上挂挂,有的时候时间长都扔了去了,走哪唱都是给我送锦旗,在灵宝市有个啥活动了,也叫我去搞活动。

 

解说:木偶戏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灵宝,它又融入了豫西特色,更显韵味悠长。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在宋代,不叫木偶叫傀儡,丝线傀儡,还有就是这种,用手握着这种布袋木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咱灵宝这个是木偶也叫肘偶,木偶也叫轴偶,名字也可以叫肘偶,在上头表演的,你见我拿起来主干,这手拿着两个胳膊,这个指头可以拉着捻着头来回地大型的表演嘛。你像表演那个花脸木偶,小花脸就是,它这个头随便拧的转,不是老是这个样。我这个头,手里面捻的捻棍的,捻过来捻过去,看上很活跃的。唱腔牵扯蒲剧、迷糊,道情跟(其)它不一样。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因为老子是从他们那出关的,所以他们有民间就形成了一个圈,一种观念吧,就是道文化的观念。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把它那个经文,用道情的形式给它吟唱出来,吟唱出来以后慢慢人们又把它用木偶的形式,也给它表演出来,慢慢的就是把这个木偶、道情跟皮影就给它有机的结合起来了,然后就引出了最早的木偶道情戏。

 

解说:“文化大革命”初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灵宝的木偶戏也偃旗息鼓。

 

解说:1996年,李学武为了抢救木偶戏,不惜重金,买回一些老道具和唱本,购置设备,组建了灵宝木偶艺术团。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老灵宝原来那个县的木偶,那些老艺手百分之八十都过世了,时间太长了过世了。就剩一个李炳生,我找到他,咱们能给木偶剧团恢复起来吗?他说能,你就写信,我弄弄弄,终于我俩一起到西安买皮子,图像。走着说着,有些服装就是原来木偶剧团里面裁出来的,有些老的就用不成了,我又到西安买了些,挑好的又买了些,买了些回来我才开始导戏,导了六本戏。

 

解说:汲取其它艺术门类之长,灵宝木偶戏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又重新活跃在了舞台上。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自己创作的都是时装剧,现代剧。你像这次去北京弄的是《大禹治水》,这都是小孩爱看的,我又改个造型,这些是古装剧就是这样,一般在农村演,老头老婆都爱看的古装剧,它就吸引着他了,你看那台子底下都是老头老婆,年轻人没有的。忙着演少儿节目,像我在灵宝幼儿园,把我叫去,我就演那《武松打虎》,小孩看一看,一批走了再一批看,我就改变,这戏剧从戏改变往这方面发展呢。

 

解说:不可避免地,像其它地方剧种一样,灵宝木偶戏也遭遇着娱乐多元化的冲击。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现在都没人学,在这上面没人学,传承方面,现在我只能保证我这个情况,因为没有经济又没有啥,你怎么传承呢。

 

灵宝市木偶艺术团演员 苏娟草:你像现在没有培养下人,你像我年龄小都他53岁,我56岁,我那个师娘今年都65岁了,就剩我这四五个人,就是这,就剩这老一辈了,就没有培养下人。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目前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它能在一种层面上能形成一种产业去发展,给他们能带来一些效益的话来,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