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王振宇:妙手匠心造锡器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周惠军    日期:2017-07-09 17:34:15    

人物采访: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

滑县收藏家协会理事 范瑞强

锡器收藏家 郭献葵


 

滑县收藏家协会理事 范瑞强:锡器的具体细节处理的非常好,主要是来源于他的工艺,他的大焊工艺,还有一些铜锡相结合的地方,这种焊接工艺是道口特有的。

锡器收藏家 郭献葵:王老师制作的锡器,我认为已经达到了老锡器的相当的水平,技术我认为目前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作为道口锡器的传承人,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解说:吃烧鸡、买锡器,曾是往来道口的游客不约而同的选择。据《滑县志》记载,道口锡器始于清乾隆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仅道口北街就有锡器店9家、手工艺人130多名,盛极一时。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道口锡器的历史有二百多年了,它是由山西洪洞县刘老艺人传过来的。由于道口古镇,当时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水旱码头。交通、航运比较发达。再加上当地生产锡器质量上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所以锡器业也比较繁荣兴盛。

锡器收藏家 郭献葵:当时在道口据说开了一家锡器店,然后生意很好,就广收学徒。道口锡器店就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也很多。每年生产的锡器产品达到几万公斤。民国初期的时候,道口锡器已经是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就是在锡器这个行业,并且道口锡器成为了北方锡器的代表。

解说:民国末期,社会动荡,锡器行业也随之萧条,道口锡器这一优秀传统手工艺也濒临灭绝。上世纪末,年纪轻轻的道口人王振宇,开始了复兴锡器之路。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各个行业都遭受了不同的破坏。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做锡器的老艺人就剩了四五个。1998年春季的一天,我父亲的一个老工友,来我家闲聊呢。我那个时候正在做这个陶埙、陶艺。说这个道口锡器以前多出名,现在没人做了。说我,你好研究,你研究研究道口锡器吧。我父亲就是说了你学不学,你做不做。你要是做,我教教你。县志上的文章都是我写的。后来我开始一面做陶艺,一面研究锡器。

解说:带着对本土文化的使命感,王振宇查资料,访遍艺人,置工具,开始了艰苦钻研,终于在2005年,造出了可媲美古人的道口锡器。

锡器收藏家 郭献葵:老艺人已经不在了,他从家传里可能得到一部分锡器的制作方法。但是有些个别细节或者是有些技术,大多数人已经记不太清了。就是靠自己钻研,这里边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材料啊、工具啊、模具啊,什么都很紧缺,都没有。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地去做,把他们这个工具做出来模具也做出来。主要还是对艺术的热爱,还有对咱的本土文化的热爱,就是让我坚持下来。

解说:道口锡器主要有茶器、酒器、祭器、生活用具等上百个品种,纯手工的制作不但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要有持久的耐力。在王振宇的手中,这些制作工序道道严苛、缺一不可。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必须得先设计,设计样稿。然后再根据锡器的所需要的配件,壶纽啊、提梁啊,还有这个壶嘴儿。要刻制这个模具。刻好模具之后,可以倒制配件。然后壶要熔锡,倒这个锡板,然后再裁剪,再这个壶成型焊接等等一系列吧。全部要一二十道工序。再一个就是艺术上边的修养,它不是一天半天能做到的,比如说在上边刻字、刻画,如果你没有前期的艺术功底,你也做不到这些艺术上的图案啊、书法啊。

滑县收藏家协会理事 范瑞强:过去锡器里边含铅量有点高,锡、铅不分,容易产生铅中毒的现象。他现在做的锡器用的材质是食品级的锡,全部用的都是道口的传统工艺,是老家的一个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解说:十年磨一剑,制作精巧、色如白银的锡器让王振宇备受关注,但他的心思却并不在名利之间。

道口锡器传承人 王振宇:主要还是坚守这个传统,中国元素、中国的本土文化来做。可以逐步发展扩大、增加款式、建立一所艺术馆,然后更好地发展。做自己该做的事吧,应该做的、你是做什么的,做好就行了。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周惠军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杨宇超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