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方城石猴: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7-10-15 14:17:45    

采访人物: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庆  

王国庆之子   王亚楠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
 


 

解说: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有一项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民间技艺——方城石猴。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方城石猴 ,顾名思义是石头雕琢的一种小猴子。这种石头,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容易下刀,而且雕了它不碎,它不会雕一个眼珠雕着雕着崩成一半了。所以艺人采用它,边角料,小石块,废物利用,把它刻成小石猴。

 

河南省非遗项目(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庆:方城石猴有记载的最早出现在宋朝,那个时候,老一辈他们都是依靠这个维持生活,这后来也是属于一种出自个人的爱好,一路的传下来了。

 

解说:方城石猴,当地俗称“好时候”,过去人们赶庙会时,都踊跃购买并相互赠送,渴望能给自己和亲朋带来好运。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他们的有个山叫做小顶山,每年三月三就有一个大会庙会,就像浚县的庙会,也像淮阳的二月会那么热闹,人人都上山,上山买个什么吉祥物呢,大家都会买一个,不是泥咕咕,而是好石猴。

 

解说:雕刻一个石猴,要经历9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一步都不能少。

 

河南省非遗项目(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庆:制作一个石猴,必须得经过采石、选石,想做个啥种的石猴,你必须还要选好啥材料,再下一步就是个制胚,你把它制成一个基本类似那个形状,制坯完了就是雕刻和打磨,再上彩吧,光上彩这就几道工序,先上黄,红的,绿的,再点眼睛,最后是涂刷外面这个透明漆。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石猴有个特点,它不止刻一个,它是刻一串,辈辈封侯嘛,一个驮一个,一个驮一个,比如那个边角料,这么长,它就会驮四五个猴,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小,或者中间多了一块,它就这样在这儿刻一个猴,后边再背一个猴,所以艺人非常之巧,建物象形。

 

解说:雕成的石猴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生动随意,寓意喜庆吉祥,深受百姓追捧。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便于携带,你买它二十个兜里一装就装下了,所以它在市场上非常活跃,非常需要。

 

河南省非遗项目(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庆:黄代表富贵的意思,红是吉祥,绿是平安,像我们的现在做的一种福禄寿啊这都是销售最广泛的,你不管是年轻人,你就是送年轻的,送老年的都可以,既有福又有财禄又长寿,这就是最好的寓意。

 

解说:由于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村里愿意刻石猴的人越来越少,方城石猴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河南省非遗项目(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庆:这个活是又脏又累又不挣钱,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咱砚山铺村这边全部统计起来也不过是十几个人,十几个人还大部分都是上岁数的,有的都六七十啊,七八十,像这些老年人,他都是雕刻一点,等着庙会上去销售。

 

王国庆之子 王亚楠:其实在这几年当中有好多次有的时候就是,哎呀不做这一个了,还不如出去打工了,但是有的时候真的还是舍不得这个东西,放不下来。所以就想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做这个。必须有一个人或有一批人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来,他们会更容易的去加入到这个队伍。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