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洛阳宫灯:巧工入化竞琳琅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玺雯    日期:2018-04-14 13:54:40    
 

采访人物

王建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赵 博 洛阳市文化馆副馆长
 



解说:1959年,洛阳“六角子母宫灯”在全国灯展一举夺魁,洛阳宫灯声名大振,以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六角子母灯”它当时是1米36,直径是1米36,挂三十一盏灯笼,当时我父亲他们,雕刻的是有八仙过海,有寿星图,有老鼠偷油,唐僧取经……总共是六个面,六个故事,二三十个人花了一年时间(才做完)。

 

解说:洛阳宫灯,起于东汉,兴于隋唐。初时用以照明挡风、点缀升平。后流入民间为节庆饰品,灯面多为白色,书画皆宜,绚烂多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洛阳宫灯起源于东汉时期,那就是刘秀在洛阳坐天下的时候,夜间宴请他那些大臣们,为了照明、挡风,就开始做灯笼。做一些灯就是说,挡风照明作用,那时候就在宫中发明的起源的,就叫洛阳宫灯。

 

洛阳市文化馆副馆长 赵博:宫灯跟走马灯不一样,它更严谨,更注重这些(礼制)。但是街上走马灯或者花灯呀,猴上树啊这种灯啊,就是它更民间一点,更自由一点。

 

解说:庄严大气的圆样灯,圆润流畅的老样灯、自然简约的清化灯……在千年的流传中,洛阳宫灯的形态不断变更,逐渐具备了序尊卑、彰才德的职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老样灯当时在唐代属于官衔灯。当时唐代人都喜欢胖。因此它有满圆、丰满的一个尺度。官衔灯属于一些富贵人家或者当官的、衙役正月份的在门前挂一个,都写字,你像几品几品知州,几品官衔都写上。

 

解说:明清时期,洛阳宫灯完成了从撑展固定到伸缩自若的质变,愈发雅致实用,深得社会各阶层喜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慈禧太后当时往西安去,路过洛阳的时候她就发现了洛阳人发明了能撑能合的(宫灯),当时就是赐洛阳制宫灯的匠人们一块金牌,那是最巅峰的时期了。

 

解说:竹撑清冽,真丝温润,一盏宫灯的诞生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削底、刮架、选绸…每一步都不可马虎。在物资匮乏,人心质朴的年代,洛阳宫灯盛极一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宫灯制作)牵涉纺织业、染业,牵涉铁匠,牵涉木工,还有竹匠。你要想会,那这几种你都得学,都得会。

 

解说:进入科技时代,原材料的考究,机械化的冲击,洛阳宫灯的前路陷入了泥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第四代传承人 王建水:现在洛阳宫灯不行了就是机械化全部冲(击)的。你像做一对洛阳宫灯,光工没有三天你做不齐,一对得三天。现在一般人嫌洛阳宫灯的价格太高。

 

解说:2008年,洛阳宫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珍贵的技艺有望迎来新的传承发展机遇。

 

洛阳市文化馆副馆长 赵博:大家都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我们传统手工制作。是永远无法用机械化或者怎么样来代替的,所以我觉得到最后,我们还会回归于传统,回归于手工。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李新奇 赵男 杨宇超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