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张天水
三门峡日报社原社长 吉拴午
三门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福东
解说:虢州砚产于虢州(今河南三门峡灵宝朱阳镇),兴起于东汉,又名稠桑砚、钟馗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砚台之一。
三门峡日报社原社长 吉拴午:国家有四大名砚,但是它虽然排不到四大名砚之列,但是它这种辟支和它的历史传承也决定了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因为它原来是唐朝皇宫里面的贡砚。
解说:然而,由于地僻山高,加上战乱频繁、自然灾害等原因,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虢州砚失传于世。
三门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福东:当时我们到灵宝这个朱阳考察的时候,我们当时就感到非常的遗憾,为啥遗憾呢,就是说本来这个村它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它叫虢砚村。后来老百姓给它传成果元村,为什么?就说我们这个虢砚啊,它这个制作的工艺失传了,这个虢砚它在传承的时候,它出现了断层,用余秋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文脉断了。
解说:2000年,三门峡准备对这一千年古砚重新发掘整理。痴迷艺术的张天水被聘为三门峡市虢州石艺有限责任公司的副经理兼总设计师,经过不懈努力,虢州砚得以重新面世。
三门峡日报社原社长 吉拴午:多少年了,这种工艺就失传,也没有人去做,现在能给它恢复起来,当时我觉得就很吃惊。为什么吃惊呢?这就是不容易的一个事儿。
三门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福东:因为好些人,你包括三门峡人,他对这个虢砚他都感到很陌生,他都觉得哎呀虢砚这是啥东西?澄泥砚多少听说过,但是虢砚他觉得非常陌生。那么张天水先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然后把这个虢砚给他发扬光大,所以这个就是说了不起。
解说:不同于泥砚的模制烧作,石砚的制作更具“个性”和难度。稍有疏忽,就需要重新设计制作,甚至废弃。对此,张天水却乐此不疲,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张天水:大概几十道工序。它这个工序都比较重要,为什么说都比较重要呢?它是一环扣一环,假如说你这块石头它色泽不好,你选石没选好,它这块艺术品都没有价值。
三门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福东:他制作这个虢州石砚啊确实是和历史上记载的虢州石砚呢是很相似的,或者说是得到了这个虢州石砚那个真传,或者是神韵。
解说:虢州石砚制成后,却囿于知名度不高,难以引起社会关注。
三门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福东:我在去年来参观以后 ,我就感到非常非常的振奋,也非常非常的震撼,所以说我就向这些亲朋好友推荐,叫大家来参观。他们说,哎呀,这一看都不敢相信,就是他这个石砚啊搞得这么好,他们感到非常遗憾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名气呢?就是他们觉得还是宣传不够。
三门峡日报社原社长 吉拴午:现在急需要提高档次往外发展,打名牌,档次上必须提高,产品的牌子必须打响,市场必须扩展,它才能发展起来。
解说:现在,三门峡已经有很多企业从事虢州石工艺品制作,在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尝试。新的时代,虢州砚有望重新焕发生机,进入寻常百姓家。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张天水:现在咱虢州砚的定位也是高端与低端结合,为什么说高端与低端结合呀?高端砚就是纯手工打造的,好比如设计的这个它跟翡翠的,翡翠的设计理念是一样的,然后就是这一块特色属于收藏性的,它属于地域收藏,好比如有些全国砚台爱好家啊,它(具有)收藏性,所以说它比较贵。然后低端呢,低端怎么设计,就是联系当地的学生学校,像什么教育基地啊这些,提倡孩子用这个小砚台,低端的,然后买像几十块啊,几百块啊,这些比较低端的,这都属于旅游纪念品,老百姓都能适应了的这一种。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张依帆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