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中原名家
民俗学家程健君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张莉    日期:2014-03-19 09:39:05    

采访人物: 

民俗学家 程健君河

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乔台山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王健


民俗学家 程健君大家都在担心,洋节日来了咱们传统节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年轻人由他去。你比如说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它已经深入人心了。现在大人小孩、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没有人不知道这一个中国的情人节,没有人不知道中国的牛郎织女。外国的情人节是怎么来的,他不知道,他只是记住了这一天好像是一个情人节,我该送一束玫瑰。他不知道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它是很浪漫的,它有文化底蕴的。所以文化的东西是不容易改变的,经过长时间这个历练之后呢,沉淀下来的还是一些传统的东西,本民族的东西。

民俗学家 程健君:这一个最简单的,这一个剪纸和木板年画吧,这是最简单的是不是,过去的剪纸它是一种实用技术,他有了印刷的东西它很简洁很便宜是不是,那么这种东西呢,它从原来的这一个生活的这一个实用技艺呢,转化成了一种,现在的一种观赏艺术的一种技艺。没有上升到艺术化,没有创新的东西呢,很可能慢慢地就消失了。

民俗学家 程健君:出去打一天工的收入,比他在家学一天剪纸,搞一天剪纸的收入要大,所以说呢他不愿意来传承。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甚至他父亲是很高的手,现在儿子都不跟着他学。

解说作为河南省民间文化保护领跑者之一,程健君对民间文化的发展既乐观又无不忧虑。如今的程健君对民间文化保护心无旁骛,但三十六年前他的理想却是当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民俗学家 程健君:78年进校(河南大学)之后,从一年级、二年级那个时候是恶补,因为是知识比较匮乏、比较贫乏。这个读书到三年之后因为要进行这个,一般来说大学里边到三年以后就开始定向了。当时接触了这个课之后,感觉这个课很有意思。而且对他感情最深的就是说他讲的这个课,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亲历的一些东西,我们所熟知的一个东西,或者听你父母或者听你爷爷、奶奶讲的一些东西,亲身感觉到的东西,所以特别亲切。当时的毕业论文选的是河南的婚俗,大概是婚俗它的兴起传承和留住与现状,这方面的毕业论文。老师看了这篇论文之后,感觉着还有点意思吧。

解说程健君口中的老师,就是当时给他授课的教授张振梨。张教授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勤奋与才华,邀请他留校担任民间文化概论课的讲师。1989年他调离河南大学,来到成立初期的河南省民协任职。自此,开始了专注于民间文化保护与抢救工作。初来民协,程健君就碰到了一个重大的国家项目。

民俗学家 程健君:这一个当初呢,刚才我谈到,当初在接受这个国家的重点项目,就是叫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号称是中国民间文化建设的一个万里长城,当时提的口号叫做:“万里长城不塌腰。”不塌腰是啥意思,就是在你这个省,不能少了你这一块。

解说程健君所说的三套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当时河南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参与这项工程。对程健君来说,这项工程不只是对文化的整理,更是对湮没在岁月中民族记忆的追寻。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乔台山这是咱们一项巨大的民间文学的一些工程,这是咱们的一些国家项目。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他们已经感知到了这样一个文化的问题,或者说他们查找到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文化的病灶,我们怎么来防止这样一种文化的消亡?

解说当时物质条件落后,程健君和他的同事们必须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民俗学家 程健君:当时同志们从事这项工作都很辛苦,我记得反正是有一个县,这一个文化馆的同志有一年下了大雪,因为我在省里做这项工作么。下了大雪,背了一个编织袋,送来了他们县的这一个油印的这一个县卷本。这个为啥你下了大雪(赶过来)。他说:“我必须赶在春节之前把任务完成了。”我说,那你这个经费不是很紧张么?人家县里边,当时文化馆大概有一台电视机,卖掉了。来把这个卷本印出来。所以当时那时候,一个很艰苦,再一个大家很敬业。

解说程健君和同事们在短时间内,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是这依然难以完全阻滞民间文化的流失。

民俗学家 程健君:我们给他弥补一下,你比如说,我们做了几个专项。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我印象最深的或者说是最具体的就是,我们做了大量的专项,专题项目。我们首先从哪里开始的,我们是从河南省的木板年画开始的,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专项。

解说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文化遗存丰富。要想完整的统计、保存下来,依当时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我们要做的工作呢,就是他是需要发动群众的,他需要大量的田野作业,深入到各个村镇和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记录,登记整理等等。所以说要发动群众,发动群众,而且他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民俗学家 程健君:下边人太少了,专业人才太少了,工作任务很繁重。我们中心工作一下来,一个人管一个口,一个人负责一个口。我们有4 、5 个人,一个人负责一个口,工作量很大。

解说人员不足和经费紧张,让程健君和同事们不得不事事亲力亲为。

民俗学家 程健君:就是说你要是不亲自去盯住这件事情,很可能这个工作会

你拖的很长很长,甚至是遥遥无期。

解说付出终有回报,不久,他们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我们在全省对这个朱仙镇木板年画,他的漫延,包括在豫北啊、在豫西啊,这个好些大面积的,来进行全方位的来调查。然后呢,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在过去人们说人们没有发现的,一种新的年画品种,叫滑县木板年画,保存了大量的古板。

民俗学家 程健君:另外呢你看,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原贡品的普查,和这一个中原老字号的这个普查。为啥做这些工作呢?就是这些工作呢,他属于,比如说贡品。应该说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他创造的,他艺术创造的一种精华。你想皇宫里享用的东西都是精华啊是不是。但这些东西随着这一个时代的变迁,如果我们不把他重视起来,也失传了。过去还有一种认为,特别是这改革开放以前吧,还有一种认为,这是皇家用的东西,可能大家就是不敢去碰他。说这是一种这一个,或者叫做奢侈吧,或者叫做这一个,反正是有一种,过去有一种,对他们这一种皇家用的东西一种排斥吧。民间好像说我们很清廉是吧,我们很朴素,所以不使用这些东西,不是这个概念。因为这些东西毕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艺术创造的精品。不管是哪方面的,只要是皇宫使用的宫廷使用的都是精华,所以说现在我们不能把这个角落忘了。我们进行了全省的这样一个普查,我们给他命名了一批记录档案。我们做了光盘,做了这一个图书、文献保护下来了。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夏挽群:我们都是从这样一种文化里边中走出来的,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这样一种文化。我们的精神也都是从这样一种文化里边培育出来的。我们的文化也都是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这样一个文化共识的基础涉及到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为什么叫做,共同被称为一个中国人?就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把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贯通成一个民族。

解说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近年来,程健君和他的同事们也在不断地把河南优秀民间传统工艺带出国门推向世界。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王健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啊,就是说,现在我们出国了,好多这个单位,都找到我们协会来。就是说,要带一些剪纸啊、木板年画啊、泥泥狗啊、泥咕咕啊。因为现在国外对我们通过这些这个文化活动的交流呢,我感觉是他现在,对河南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很喜欢我们河南民间文化的这些东西。

民俗学家 程健君:他传承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东西,现在每年还在传承。他这个品牌很重要,对今后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解说对于大多数民间工艺传承人的现状,程健君有着自己的思考。

民俗学家 程健君:政府来把他,把他的出口给他解决了,他制作出来的产品有一个出路,他都会去做这个东西了。我们从物质层面上也给你一定的扶持,但是这个面还是比较窄的,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民间的艺人,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他。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朱振姣  摄像:杨宇超 雷鹏辉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