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中原名家
书画家马东山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亚运    日期:2015-05-27 15:04:03    

采访人物:
书画家 马东山  
 

书画家马东山: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理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几十年你是形不成的。我认为着啊,(要)一直追求,一直想象,想象追求,追求想象。

解说:1956年,马东山出生在古都开封,自幼喜爱书画。

书画家马东山:我是儿时的时候,我们周围有几个老先生,在书画艺术里面,在我们市里面都是水平很高的。我们旁边有几个书画项目玩得比较好的小伙伴,就一起跟着这几个老先生从事书画的学习。

解说:那时,没有专业的书画培训班,马东山只能自学。

书画家马东山:文革之中呢,又没有现成的字帖去找。所以就是到我们的公园里边去模拓字帖。把那个石碑,用一张纸,把它盖上以后,用墨把它拓下来,做成拓片拿回来。当时院子都比较大,就在地上面写。

解说:1985年,马东山进入河南大学进修。这次进修,让他多年的艺术实践找到了理论的依托。

书画家马东山:当时,只是说喜欢这个,认认真真地写字,认认真真地画画。到了大学以后,知道它是个非常系统、非常严谨的一门艺术。在这个期间,我认为,对掌握技法,掌握画面的构成,到最后艺术的创作,提高的幅度是相当大的。

解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马东山入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等大展,他的艺术风格也渐趋形成。

书画家马东山:从九几年以后,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呢就是我更注重的艺术风格,第一个是典雅,第二个是古朴,第三个要飘逸。再一个就是看上去很灵动,很空灵。

解说:1995年以后,马东山到开封市老干部大学教授书画,直到2010年退休。

书画家马东山: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教学相长。在教学的当中,无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因为它每一次重复以后,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高。

解说:从艺半生,马东山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书画家马东山:把自己的文化底蕴搞好,你最后啊这个字,不管是画,都要看上去有文化。要求回归,就是回归到传统一点,更接近于民众。塑造自我,就是表现出自己,自我的风格。再一个就是创造,一定要有创造性。

解说:马东山很看重书法对人内心的影响。

书画家马东山:通过写字以后,能使人,第一个使人更静,第二个通过写字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因为它本身也就是艺术,第三个看上去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境,这个字画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心境变化,让人们有一种(美的)感受。

解说:对于绘画,马东山提出要“自我陶醉”。

书画家马东山:感受最深的就是自我陶醉,因为优美啊,先陶醉自己再去影响别人,如果这个画面自己都陶醉不了,你就很难影响别人了。这画画,我感觉第一个要注重色彩,色彩美的变化。第二个注重笔墨的变化。

解说:书画同源,马东山认为书法、绘画可以相互增益。

书画家马东山:写字,懂一些画画,它更(注意)画面的整体,对画面的整体,字的整体(的把握),更有帮助。画画呢写一些字,更里边有笔力。很多人现在画画,他不学写字,画的看上去很臃肿,他就没有笔墨。

解说:最近几年,马东山的兴趣从大型展览转到 “寻常百姓家”。

书画家马东山:我感觉进入室内效果,第一个要注意它的美,展厅效果不一定美,但是进入家庭一定要美。第二个,就是更注重它的装饰性。放在家里面,装饰性,和家里面的效果要协调。再一个呢,就是更注重典雅,要写得典雅,要更注重书卷气。

解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退休的马东山,仍在不懈的总结、探索着自己的艺术。

书画家马东山:把作品整理一下,出一些作品集,就是把过去的东西整个系统的串起来,串起来以后回顾一下,更能够一步一步往前走,更有利于自己的探索。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付亚运 摄像:孙亚康(实习) 制作:范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