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中原名家
画家张文江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5-04-15 09:52:16    

采访人物:
画家张文江

 

解说:2014年5月8日,“东墨西彩”六人展在河南省文联举行,这次展览将东方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并肩展出,两种不同文化内涵、不同语境的画种相互交融,为传统水墨画的创作带来了新生机。

 

画家张文江:三个国画,就是我一个,化建国一个,李建强一个。油画的是,张复乘,林禹光,张淮军。三个油画、三个国画,实际上也是一个对照展,这是一个动力吧,就是说,一个是中国的油画家和国画家两个在碰撞一下。

 

解说:张文江,1954年生于郑州,自幼受家庭文化的浸染,让他对绘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怀。

 

画家张文江:我爷爷读私塾,我父亲呢,也读过几年私塾,他们那个时候(那个)阶段搞过传统文化。我们小的时候,没有那个条件,自己喜欢画,慢慢大了,大了以后,对绘画的欲望越来越浓。

 

解说:1970年,张文江参军入伍,开始了部队生活,从此,他与绘画真正结缘,并开始对绘画进行系统学习。

 

画家张文江:在部队业余的时候,搞个宣传啊,搞个什么东西,一看这小伙子画的还不错,然后到现在这个鲁迅美院,然后进行进修,我们参加了一个美术强化训练班,在那待了有半年吧。

 

解说:在鲁迅美院0的学习,为张文江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他结识了启蒙老师张宝贵和郑鸿録,这成为张文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

 

画家张文江:这两位老师,都是在教基础,而且我当时来讲,特别崇拜,崇拜这两位老师,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当时老师对我的东西比较肯定,这个是在我绘画当中是最关键的。

 

解说:1989年,张文江创作绘制的十四集诗配画《中国古典名作赏析》,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播放,并获得中国电化教学绘画创作一等奖。之后,他又分别创作了《重阳》、《暖冬》、《踏花归来》、《五月广场》。张文江胜而不骄,2004年,他深入矿井,历时三个月又创作了更为满意的作品《第二水平面》。

 

画家张文江:在准备这个创作我是下了很大的劲和这些矿工就是零距离的接触,跟他们谈的也是生活,矿工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精神状态。

 

解说:正当张文江的现代主题绘画走向高峰之时,他却忽然决定,放弃现代绘画转向传统水墨。

 

画家张文江:骨子里边还是传统东西,下决心不再画主题性创作的东西,就开始进入到,系统地进入到,中国画研究当中。因为这个传统的东西,也不是偶尔萌发出来的一种想象,而且是一直对传统有这种情节。

 

解说: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张文江一直在追求自己的风格,努力反映民族文化特征,显现民族的审美意识。

 

画家张文江:中国画是一个大的体系,但是上升到哲学范畴,它还是形态方面的东西。我们讲的审美意识,都是民族审美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回归的时候,在发扬的时候,都是在往那方面靠。

 

解说:继承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在张文江看来,是每个画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画家张文江:只有是画到一定程度,你才能体会到你的使命,很多伟大的画家,艺术家,从音乐各方面,诗歌,思词都很灿烂辉煌。我们把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的子孙一直就会有自豪感。

 

解说:浸润绘画艺术四十载,张文江一直追求自然本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圣地。

 

画家张文江:作为艺术家,他不是画图解的,它不是一个图示,让你看这是什么东西,通过绘画来表达最高的精神层面。它必须要根据画家的心性去做,要真实。我的画就是什么呢,它要回归自然,远离世俗。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惠军(实习) 摄像: 杨宇超 制作:张亚楠